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科技大學校園也能充滿人文氣息,在這裡,不再只有一座座實作工廠傳出來的陣陣機器聲,近五年來,每年學期末還有悠揚的合唱聲會傳誦在校園裡,從臺灣閩南語、原住民歌謠,再到拉丁、英文、菲律賓方言等異國歌調,在在增添了臺科大的藝文氛圍,也讓學生學會探索文化差異,及提升說故事能力。

這一連串的改變都來自臺科大人文社會科教授王維君的音樂教育改革計畫,王維君原有專業是音樂教育與合唱指揮,卻來到一個理工稱霸、男性居多的科技大學教書,使得她不得不努力思考自己能為這個學校帶來哪些新教學方案;能讓學生獲得哪些新思維?很自然地,她選擇從自身專業出發。

於是,她在臺科大開設音樂相關通識課程,還集結課堂學生組成合唱團,透過不同的主題教學來引領學生提升音樂素養、合唱技巧。她從一己之力投入,直到二○一七年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後,她開始參與其中,「也因而獲得額外經費來聘請助教,設計出更完整的課程內涵,」王維君笑說。

不同背景學生通力合作

近年來,王維君帶領著臺科大「活力合唱」通識課學生,年年合力完成一齣有劇情、演唱、舞臺/燈光設計的音樂劇,並登臺演出,王維君指出,科大學生的優勢是擅長實作,「因此我讓學生在『實作』過程中,慢慢累積學習,達到我想給學生的知識承載度。」

譬如二○二○年底,這群師生共同完成「流.藏Floating.treasures」音樂劇,從劇本撰寫、演出合唱、舞臺設計等,都出自學生之手,這齣音樂劇講述一位老吟唱詩人的回憶,從序幕起,每幕場景都會到不同國家,由七首不同語言的歌曲來表達故事內容與情境,像是船長帶著眾人到巴西熱帶雨林探險,吟唱著巴西歌曲《Três Cantos Nativos》,其它還有代表以色列的希伯來文,及阿根廷、菲律賓方言、美國、愛爾蘭等國家代表歌曲,最後再以象徵與自然共存、歌頌大地的拉丁語加英語歌曲《African Alleluia》作為結尾。

而完成這齣音樂劇的背後,學生必須先分組研究這七個國家的語言、風俗民情、文化特色,及每一首歌曲的意涵,王維君的目的是透過異國文化探索動作,讓學生層層堆疊文化素養,並開拓多元文化視角。

學生有了文化底蘊後,接著進行劇本寫作,到底劇情怎麼走、如何說故事才合乎邏輯,才能感動觀眾,都需要經過縝密的學習與研究,而這些內容也都是王維君的授課重點,藉此培育出學生具備好的敘事能力。

執行計畫五年來,王維君認為對她而言,要設計出好的課程並不是最困難,她的難關在於如何設計出有公信力的工具來評鑑學生學習成效,後來她擬出了四個系統性評鑑方法,包括音樂能力測驗、敘事力與國際視野量表、多元文化曲目體驗量表及深度訪談。

因為完整的教育方法論述,加上精確的評估工具,最後王維君做出「敘事培力及多元文化視角之合唱劇場教學研究」,還因此篇研究獲得升等,同時獲得二○二○年績優計畫表揚。

過程中,學生的改變與成長最令王維君動容,看著約五十位、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為了一齣音樂劇挑燈夜戰,各自發揮擅長,互相認同、妥協,最後共同完成作品的那張興奮表情給了王維君極大的鼓舞,「還有學生告訴我,他在想劇本與研究曲目時,還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過往,有了新人生體悟,」王維君笑說,這個改變是她始料未及的改變。

除了學生,王維君的教學故事也激勵了許多在不同角落裡,默默用心教學的科技大學教師,她開始受邀到不同學校分享經驗,她笑說:投入計畫可獲得資源,還可與其它教師交流想法,真是一舉兩得,鼓勵大學教師都能共襄盛舉。

瀏覽數: